当前,心理健康在人类发展进步和社会文明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概念的历史演变、新时代赋予其的新意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新意蕴,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审视、反思与再诠释,这是建构我国心理健康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关键。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从这两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此后的50多年,人们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大致相似。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健康或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得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率且富有成果地工作,以及有能力对所在社会作出贡献”。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重新定义心理健康为:“一种精神幸福的状态,使人们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发挥自身能力,学习和工作表现良好,并为社群作出贡献”。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也反映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断发展。
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外延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并非仅仅是消极地维持正常状态,预防、矫正和治疗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它更是一种有意识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情感,适应社会现实、面向幸福未来,推动人类成长、发展和贡献的最佳心理状态。显然,分析研究心理健康概念时,不能偏离这一思路。我们应当透过这一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来确立和界定符合特定人群、特定社会,尤其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实际国情的心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心理健康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心理健康主要指维持人类心理活动的健康状态,预防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减少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在此观点下,心理健康、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神经病和精神病被视为一个发展的连续体,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分别处于这个连续体的两端。这种将心理健康的本质等同于没有心理疾病的观点,被视为心理健康概念的精神病理学取向。广义上,心理健康特指心理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自我与社会契合和谐。它能够促进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这种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概念,把心理健康视为一种适应或幸福状态,并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统一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深层次理解。
实际上,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状况来看,心理健康的人各项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够通过正当方式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因而主观上少痛苦,能体验到幸福感。从对外关系来看,心理健康的人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外延同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心理健康意谓整体状况(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及其交互影响)、平均状况(一般人都处于常态或正态分布领域内)、理想状况(人们在意识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状况(心理健康是一个适应过程,处于一种现实适应状态)中的一种或几种兼而有之。广义上,心理健康涉及不同领域。在学校教育领域,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卫生健康领域,关注全体国民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在社会建设领域,首要任务是健全群体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具体而言,在儿童层面,要培养他们获得健康与幸福的能力;在国民层面,要提升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在群体层面,要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上述三个方面分别对应“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和“幸福中国”的建设目标。
无论如何界定心理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它都意味着一种良好的适应或幸福状态,即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并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这种适应或幸福应是一种高效、满意且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完整、协调一致,具体表现为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恰当、人际和谐、适应环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内容与标准
心理健康的内容与标准是对其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与外延。心理健康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从不同学科、对象、目标、任务等角度进行细分。鉴于人类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这里仅从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类型展开探讨。一是学习活动方面的心理健康。学习是人类的主要活动之一。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常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应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智力与能力的作用,他们会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又会带来获得感,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二是人际交往活动方面的心理健康。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各种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同事关系等。人们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反映了其心理健康水平。三是自我活动方面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能力、性格和需要。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四是适应活动方面的心理健康。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综合指标,它体现了人们通过改变自身角色、规则来缓解情境压力的能力。不适应的行为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而良好的适应行为则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独立性。人类的适应主要包括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
与心理健康内容相对应的是心理健康标准。与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自我满足(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体脑协调性(在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环境适应(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我相关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社会自我(个体在工作和社会情景中人际关系的状况)、家庭自我(对家人和家庭的评价与满意度)、情绪自我(个体情绪的倾向性)、人际自我(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性)。与人际相关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认同感(在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认同)、信任感(对父母、老师、领导、同事等重要他人有基本的信任)、合群性(能够被亲友、同事、领导等重要他人接纳)、独立性(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合作)。与适应相关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亲社会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社会性行为,涵盖帮助、安慰、分享、合作、爱护等方面)、生活自理(个体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体现在饮食、衣着、个人卫生、睡眠、外出等方面)。心理健康的内容与标准并非一成不变,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时代和实践的检验。
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新诠释
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概念需要不断更新,尤其是观念的更新。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进行符合时代内涵的新诠释,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心理健康概念。
一是对心理健康本质的新诠释。幸福感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要素密切相关。而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状态,这使得它与幸福感直接发生关联。从内涵上审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属伯仲之间;从溯源上考察,心理健康需要幸福感的支撑;从目标上解析,心理健康的价值追求就是实现幸福感;从结果上考察,心理健康应是幸福感的副产品。简而言之,人类对幸福感的不懈追求,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所在。
二是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诠释。从性质上讲,要摒弃诊断主义、还原主义、教育万能论等“本本主义”倾向;从特点来看,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发展系统;从影响因素分析,它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从作用机制而言,它是一个由文化潮流、时代变迁等社会心理因素叠加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应以学校教育、卫生健康、社会建设三个领域为横坐标,以个体、人际、群体、社会和环境五个维度为纵坐标,纵横交错,抓住关键结点,进行“综合治理、网格化治理”。
三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诠释。从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以及教育实施效能和教育管理效能入手,重新诠释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内涵: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第一受益者,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主要贡献者,管理者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核心设计者,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汇聚之地。也就是说,始终追求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应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四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新诠释。就性质而言,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必须围绕综合活动展开,致力于提高学生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就理念而言,它是一门德育课程,要围绕德育活动展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目标而言,它是一门成长课程,需围绕成长活动展开,重视并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内容而言,它是一门辅导课程,应围绕辅导活动展开,为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与幸福”奠定基础;就实施而言,它是一门实践课程,要围绕实践活动展开,以学生道德认知为“生长点”,以健全人格为“着力点”。
五是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新诠释。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非医学因素,社会决定因素一方面横向贯穿个体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累积和交互效应;另一方面纵向分布于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塑造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健康也能够作用于外部环境,与其形成双向影响环路。基于此,公共政策应着眼于心理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应注重心理健康的社会效果;干预实践则要从社会服务和个人干预两个方面入手,积极改善社会决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开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网